近年来,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转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但长期投资的整体比例仍偏低。培育长期投资者、推动价值投资理念的普及,是增强资本市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科创板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长期投资者的价值创造功能。
长期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基石
理论研究表明,长期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金融市场有显著的稳定作用。长期投资者往往会更负责任地制定投资计划,积极参与改善他们所投资企业的治理。同时,长期投资者根据资产的长期内在价值而不是按市值计价来评估资产,有能力在中长期内平稳地配置资源,不易形成从众心理,从而能够在危机时期将资产保留在投资组合中,发挥逆周期作用,稳定资本市场。
实践中,欧美资本市场近年来趋向以长期投资者为投资主体,机构投资者普遍持有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曾经向他的投资者说过,“如果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就连10分钟也不必持有。”其所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长期投资者的成功典范。
完善长期投资者制度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各国都努力推进长期投资制度的建设。通过系统梳理境外实践和监管经验,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培育长期投资者的工作可以围绕几个方面展开。
改革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绩效评估机制。当前绩效考核过分看重短期收益,而考核结果与基金经理人的职业发展直接挂钩,这驱使基金经理人重视短期投资而忽略长期投资,长此以往会阻碍长期投资的发展。监管机构应将长期持股收益、策略等纳入机构投资者的考评机制,并适当加大长期投资在考评过程中的比重。同时,监管机构应推广对于长期投资的薪酬激励,通过将基金经理人的薪酬更多地与长期投资绩效挂钩,来推动长期投资的发展。
改革税收框架,为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税收对于每个经济主体而言,都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投资者常常因为融资压力、税收考虑等种种原因被迫在短期内卖出资产。交易过程中的印花税也是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在税收设计中,可以更多考量长期投资因素,通过减免对长期投资收益的征税等手段,来激励投资者采取更多的长期投资策略。
鼓励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更积极地参与被投资公司的治理活动。在国际资本市场中,股东积极主义蓬勃发展,许多机构投资者都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与此相伴的便是长期投资策略。若投资者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则当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决策存在不满时,他们会选择“用脚投票”而不是“用手投票”,这将不利于长期投资理念的形成。应从制度层面鼓励中小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活动,比如可鼓励中小投资者通过使用维权基金服务或代理投票公司的方式参与股东大会的投票。通过降低中小投资者的行权成本、强化中小投资者的行权效果,推动中小投资者更广泛地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从而强化长期投资理念。
促进机构投资者之间发挥联动合作优势。机构投资者是长期投资者的重要组成力量。而小型机构投资者往往受制于其规模,对资产的控制能力有限,对流动性的需求也较高,不利于长期投资策略的形成。监管机构可以鼓励机构投资者之间在参与公司治理领域的联动以及资源共享,以产生规模效应,从而可以有效地管控风险,产生适合长期投资发展的条件。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领域的合作,包括表决权征集、股东大会提案等联合影响上市公司决策的方式。目前我国公募基金有百余家,备案可查的私募基金有两万多家,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其中不乏规模较小的机构。通过机构投资者之间更广泛的合作,可以有效促进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促使其选择长期投资策略。
通过健全金融教育体系,培育普通投资者的长期投资理念。这不仅将影响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以公募基金为例,其普遍面临着来自基金受益人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短期回购压力。若基金受益人过分看重短期收益,其可能会在短期收益不佳的情况下撤出资金,基金经理人将面临巨大资金和流动性压力,被迫放弃长期投资策略。应健全当前投资者教育体系,帮助中小投资者做出符合其长期目标的投资决策。
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缺乏客观的信息和高质量的数据将使得机构投资者在评估投资项目时变得困难,不利于长期投资决策的产生。更透明的投资环境可以促进投资者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其作出合理的长期投资决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逐渐提升,但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甚至虚假陈述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增加了投资者长期持股的风险。应当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有效性,使其符合长期投资者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全球各国都非常重视推动长期投资,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出现下行风险的背景之下,更应大力推进长期投资理念的普及,使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助力,为金融稳定奠定基石。
六招齐出 培育长期投资理念
下一篇:全面梳理高瓴资本的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