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度暂停的城轨交通、特高压等项目审批陆续开闸重启,一大批基建工程密集开工建设,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重回“投资刺激”老路的担忧,甚至有声音认为此举或将使坚持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亏一篑。
投资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投资刺激论”所担忧的,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投资拉动增长路径的依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波澜不惊并平稳前行,投资功不可没。但不能忽视的是,频繁的投资行为也带来了产能过剩、高杠杆、高债务等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判断,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稳投资作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强调既不过度依赖投资,也不能不要投资,着力聚焦补短板扩大有效投资,从短期看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抵御外部因素冲击,从长期看将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形成有效支撑。
从投资自身变化来看,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表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以来,投资增速呈逐月放缓态势,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还出现了同比下降,反映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这给产业升级、带动消费和促进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投资,高质量投资既构成了当期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形成了对未来的供给,对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要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稳投资仍然是关键性因素之一。一方面,要将投资增长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把投资的着力点放在补短板上,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投资,以扩大内需推进结构优化和民生改善,切实发挥投资对于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真正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
当然,投资增速下滑并非孤立和偶然现象,其背后是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累积、相互影响的结果。没有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很难彻底扭转投资下滑的态势。换言之,稳投资要摒弃过去那种重数量、重规模的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以重结构、重效益为特征的高质量投资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是无法实现稳投资这一目标的,需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对于政府投资而言,要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不断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其对稳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对于社会投资而言,则要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营造有利于社会投资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