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动投资中注入一些主动因素

 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积极投资还是消极投资,在过去A股市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一是规模小,齐涨共跌,何时买卖比买卖什么更重要。二是宏观经济正处于扩张阶段,这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扩张,带有普遍性,几乎所有行业都处在增长型竞争阶段,A公司的收入增长不需要以B公司的萎缩为代价,大家都在增长,区别只是多和少、快和慢。因此只要买的价位合适,大盘的时机对,都能赚钱。

  经历过大规模工业化时代,实质上也就度过了全面扩张时代。经济依然会增长,但不再是全面增长,而是结构性增长;企业与企业间竞争不再是增长型竞争,而是个别行业增长型竞争加大部分行业“零和”竞争甚至“负和”竞争;指数波动幅度变小,年均上涨斜率变小,个股涨跌和指数涨跌的相关性减弱,都是大规模工业化时代过去后的必然现象。熊市牛股和牛市熊股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积极投资还是消极投资,就有了意义,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说,消极投资就是“去智绝圣”,放弃一切主观努力,放弃对个股好坏判断,完全复制市场,与时间为伍,赌国运;积极投资就是“胜天超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定胜天的精神去努力超越市场,与趋势为伍,与周期为伍。

  毫无疑问,消极投资的最佳途径就是买指数基金,它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但可以获得平均利润。积极投资成功,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如果失败,就招致亏损。所谓93%的散户不赚钱,实质上就是93%的积极投资者不赚钱。巴菲特主张散户买指数基金,原因在此。

  其实,世上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的事,消极投资可以加入积极成分,积极投资可以注入消极成分。

  上周我们讲到行业和板块ETF投资,实质就是一种消极的主动投资或积极的被动投资。选择什么ETF,是主动的,涉及我们对周期的判断,比如当前处在什么周期中、哪一类股票会获得更好的收益;在这一类股票中哪一个更好,则是消极的、被动的,通过ETF,复制该行业和板块指数。

  对指数基金的投资同样可以掺入积极成分。比方说,大多数机构、专家都倡导用定投方式购买基金,实际上,定投——定时在某一个日子买入一笔,顶多只能让我们获得平均收益;反过来,如果我们在指数基金的投资中掺入一点积极因素,通过一个简单条件的设定,做不定时的分笔买入,那我们就会于被动投资中获得超额收益。

  这个条件不需要太复杂,用最简单的动量指标就好,比如,RSI、SKDJ、CCI这些摆荡指标。

  举例说,从2018年1月到现在,如果我们按月定投,在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固定地投入一笔资金,买入相同份额的300ETF,那么到2019年1月,总共投入13笔,平均买价3.505元。目前300ETF的价格按4元算,收益为14.1%。

  但是,如果我们用RSI做不定时分笔买入,条件是:RSI到20以下后出现第一条阳线,也按同等份额买入,到今年1月止,总共买入8笔,平均买入价格3.374元,也按现在的4元价格算,收益为18.6%。

  如果以同等投入资金算,每次投入1万元,按时定投,13万元总共买入份额37427份,涨到4元,变成14.971万元,净盈利1.971万元,收益为15.2%。

  以RSI为条件,按总投入8万元,买入份额23891份,涨到4元,变成9.5564万元,净收益1.5564万元,收益率为19.5%。收益率同样超过按时定投,只是绝对收益少了4150元。

  换言之,设定条件的不定时“定投”关键在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受影响。而这是完全有办法可以解决的。

  解决之道是不要把笔数分那么多。按我们N多年来的统计和操作实践,一轮下降趋势中,以RSI为条件的分笔买入法,只需要再设一个条件:RSI低于20,并伴随股价新低,顶多分5笔就行。

  这样,在这一轮下跌中,同样的13万元,每笔投入2.6万元,总共买入份额38925份,涨至4元,变成15.57万元,净盈利25700元,收益率为19.77%。

  这个方法是我徒弟天呈提出的,我所做的唯一改进就是把RSI的公式做了修正,变成:

  CC:=(C*3+H+L)/5;

  LC:=REF(CC,1);

  RSI:SMA(MAX(CC-LC,0),7,1)/SMA(ABS(CC-LC),7,1)*100;

  并提出以瀑布线做依据,按瀑布线多还是空以及是否首次跌破,执行不同的RSI买入策略。这个策略可以针对个股,用于积极投资法。也可以针对指数基金,用于消极投资法。

  用在个股上,前提是这个股票要好,要有投资价值。用在指数基金上,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只是在消极被动投资中注入一些积极主动因素。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