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9日讯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基建投资是否过度?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张斌近日在博智宏观论坛第二十七次月度例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斌指出,过去几年,特别是2012年以后,一直到2017年,基建投资增速每隔一年会有一个台阶式的下降,年均下降约两个百分点。“2018年如果按照现在这个势头下去会是陡峭下降,就不会像过去这么平滑了。”
对于“中国的基建投资是不是过高了”这个问题,张斌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观察。
从国际比较看,在城市化率达到70%以前,基建投资的GDP占比将会持续上升,这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一致。“由此看,中国基建可能存在过高的问题,但是还不是特别容易断言。因为几个经济体里面只是讲政府部门做的基建,但也有别的主体从事类似基建的东西,有些可能没有完全覆盖进去。”
其次,还有一种判断基建是不是太高的思路是,如果基建投资把私人投资挤出去,这样基建有可能做的偏多了。张斌说,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基建投资上升以后民间投资也跟着上升,基建投资下去民间投资也跟着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不存在挤出效应的。
还有一种对基建的解读,中国可能确实存在基建投资过高,但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张斌说,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土地和住房市场扭曲、金融市场发育不足等一系列原因遏制了居民部门消费增长,居民消费增长及其所引致的投资增长总体上不足以带来能够维持充分就业所需的总需求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外需乏力,就不得不依靠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维持合意的总需求水平。尽管看不到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但较高的基础设施投资并非最优的资源配置格局。基础设施投资成为一种次优选择。减少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过度依赖需要其他领域的深化改革。
张斌分析称,从基建投资相对GDP占比来看基建投资可能是高了一些,特别是危机之后的几年。放到现在,如果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只有7%到8%,低于名义GDP增速,那就不存在基建过高的问题了。